旧书里的记忆

2022-12-09
来源:湖南政协新闻网

旧书,是有温度、有故事、有记忆的。


收到的新书,总有一种疏离感,倒不是包有塑料薄膜的原因。网上购置的旧书,大多也都有塑封,甚至会有更加严密厚重的防护。毕竟相较于新书,它更加脆弱。新书的一个新字,就说明了它的来历,从冰冷的机器上下来,然后直接到了读书人的手中。


有很多人更喜欢新书,那种干净素洁,自是旧书不能比拟的。那种泛着油墨的气味,仿佛是处子身上的幽香,让人着迷。对于旧书,自然是要区别对待的,如果本来书籍上已有伤痕,翻阅的动作便轻柔许多。


旧书就像一个阅尽世事的人,写满了生命的醇厚。封面四周泛黄的颜色,就如同鬓边的华发和脸上的沟壑。经过岁月的磨练,变得更加的老练和沉稳,没有新书刚出来的那种燥性和火气。更为重要的是,旧书承载了一份岁月和记忆。书本是有记忆的,会记住每一个阅读者的秉性和习惯,会留下他的生活印迹。即使是一道折痕,也能讲述他阅读的快慢节奏;即使是一道标记,也会感受出他的悲喜情绪。这些记忆密码,也许晦涩,但也生动有趣。


曾经买过一本台湾作家的书,根据旧书网上的记录,我是第17个购买者,按照我的习惯,我大抵会是这本书最后一个拥有者。书到了我这里,基本上会结束“流浪”的旅程,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,或者在阅读完后,进入那堆起的一摞书箱中。对于这本旧书来说,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,因为没有后来者感受到我留下的阅读记忆。这本书在购买前,就已经注明了有轻度污渍,有划线或标注。由于书籍难买,又没有更好的品相可以选择,于是我就买了回来。


翻开封面,便有意外之喜。扉页竟然有作者的亲笔签名,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作者的笔迹。书大约是送给朋友的,不知何故,竟然进入了旧书市场,并经过多次转手到达我的手中。据说贾平凹在逛旧货市场时,看到自己的《废都》,翻开封面,便是自己的签名“赠某某兄”,贾平凹顿时心生不满,买回来在扉页写上“再赠某某兄”,再次寄给了这位朋友。他原本是想羞辱一下这位朋友,但却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双鞋和1000元钱,朋友还邀请贾平凹旧地重游。最后得知,书是不慎遗失,而非朋友自己卖出去的。这个故事不知真假,但也符合文人性格。


继续翻开旧书,第一篇文章的空隙处,不知是第几个购买者,在里面写了一首小诗,写的是想念一个姑娘,大抵是求之不得、辗转反侧的苦闷心境。作者在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后,又涂抹掉了,大概不想泄露更多个人的信息。我像个不小心窥探了别人秘密的孩子,只得赶紧窘迫退出。


有趣的是,右下另一位读者也写了一段话,与旁边这个写诗的朋友一样,跟文章毫无关系。区别在于他的字迹较为局促,不如写诗的读者那样俊秀。


后面的篇章较为整洁,连划痕都没有,想必是没有多少人认真看完,或者失去了书写的心情吧。又或者,都是如我这般,不愿意留下蛛丝马迹供人揣测。


旧书就像一个微观的世界,作者与读者本属不同时空,却在这里相遇,留下彼此交织的记忆。因为这本书,情感上也马上熟稔起来。


这样的记忆,也是颇为奇妙,不是吗?


文 | 蒋华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